□蘇報記者 陶冠群 韓光浩
近日,塔影園、可園、柴園等12處重點園林的修復圓滿完成,一批原已“消失”在歷史深處的名園“滿血復活”,蘇州園林保護修復“三年行動計劃”完美收官。令人關注的是,今年恰是蘇州古典園林列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的第25個年頭。
通過幾代人的悉心保護,尤其是近年來蘇州園林群體性保護管理措施的施行,分布于全市各地的108處園林被列入《蘇州園林名錄》,越來越多的園林煥新亮相,“蘇州半城園亭”的盛景正在復現。蘇州這座“園林之城”,為人們的美好生活提供了“詩意棲居”的范本。
“消失”的名園揭開面紗,為后人留下更多“園林記憶”
本輪保護修復的重點園林中,位于虎丘山南的塔影園頗受關注。園中一池碧波,池周,塔影榭、浮蒼閣、惠風亭、云陽草堂、倚竹山房、隨鷗亭、香草廬等傍水而建。于池畔望山樓北眺,虎丘的青山秀樹映入眼簾。
據史料記載,虎丘南麓環山河南岸曾經有兩處園林名為“塔影園”,其一為明代文肇祉海涌山莊,其二為清代蔣重光別業,分別被稱為“文氏塔影園”和“蔣氏塔影園”。文氏塔影園建園之時,鑿池及泉,池成而塔影見,遂以“塔影”名其園。其后,此園幾度易主,先后有“云陽草堂”、李鴻章祠“靖園”等名。新中國成立后,此地辟為學舍。蔣氏塔影園,位于虎丘東南隅,清乾隆年間建造,北望虎丘,塔影隱見林隙,亦名“塔影園”。清嘉慶二年,在原地改建白公祠。
“文氏塔影園”和“蔣氏塔影園”同名近鄰,百年興廢,皆已零落,舊貌不存。如今的塔影園是合兩園名跡,于靖園故址,拓地近36畝重建的,為市民和游客新增了一處游賞勝地。
“塔影園的項目,我們跟了好幾年,老院長就帶領團隊做過幾輪方案?!碧K州園林設計院有限公司董事長賀風春說,歷史上數代人屢次復建塔影園,地點有變化,園景各有特色,那么,此次重修工程以哪個為基礎,落地在哪兒?建設成果怎么讓后人覺得可信?設計團隊研究了很長時間。最終,根據《虎阜志》的記載和《康熙南巡圖》對蘇州虎丘的描繪以及蘇州地方志等資料,選擇了虎丘景區南入口東面的現址,既能借山,又能借塔,臨著環山河,創造了疏朗、樸實的古代鄉間別墅式園林。
賀風春告訴記者,中國古典園林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圖紙,只有簡練的文學化語言來表達,每個人對它的理解都不一樣。所以,設計師只能根據蘇州園林的藝術原則、自己的藝術修為和多年的實踐經驗,結合現在園林空間的功能定位等來進行設計?!疤K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也非常重視這個項目,本著對名園修復負責的嚴謹態度,請了我的老師孟兆禎院士親自到現場指導,推敲在園中觀塔影的角度和水池、建筑的位置等空間關系,我們再用現代手法科學研究、精心創作,也包括請了一些文學家來布設對聯、匾額,把文化精神注入其中?!?/p>
“當把一個歷史名園再現于大眾、再現于山水之間的時候,我內心非常自豪,也頗感過程的艱辛,同時也有些遺憾,總感覺和自己希望達到的完美境界還有差距?!辟R風春感嘆道。
尊重歷史保護名園,共創原真性修復的典型案例
修復名園不易,潘靜也深有體會。身為蘇州園林設計院設計總監的她,是可園修繕項目的主創設計師,也是南半園、詹園、鶴園3個項目的負責人。
談到其中的南半園項目,潘靜直呼“好難”。據她介紹,現在的南半園產權屬于蘇州創元集團,而南半園可行性修復的論證早在2022年就已啟動?,F場調研發現,這里租用給了30 多家小型公司,有的小公司只租了幾間房間,大多是混合辦公。所有的建筑都經過了不同程度的改造,院落也全部硬質化做停車場使用,綠化面積有限,除了一塊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匾,幾乎看不出原貌。
根據南半園的建筑遺存,對照陳從周先生所著《蘇州舊住宅圖錄》中南半園的平面圖和俞樾(清)所著的《半園記》及潘貞邦(民國)所著《吳門逸乘》中的描述和記載,調研組判定,現今的南半園即為清同治年間的“史氏半園”的遺存,并基本勾勒出南半園的歷史原貌:其布局呈現東宅西園的格局。宅分兩路,西為正路,主入口應為今倉米巷,坐北朝南。
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后,潘靜和同事在2022年正式投標做這個項目。南半園是典型的蘇州私家花園,宅園一體,本身就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,更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。在南半園的修繕過程中,他們遵從“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”,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建筑的形制,堅持原材料、原工藝的修繕方式,并對已不存的建筑和景觀進行有根據的復原性修復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gosportcars.com/st/123828.html
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,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