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評《日照人文與自然遺產叢書》之《日照景觀名]()

虎妞
初次拿到《日照人文與自然遺產叢書》之《日照景觀名勝》的時候,對這本厚厚的沉甸甸的書很有些詫異。心想:日照這座于我朝夕生活的小城,其風景不就是一片汪洋大海還有幾座名氣并不大的小山嗎?何至于花費40多萬字來濃墨重彩地描述呢?
爭分奪秒用了近半個月的時間,將整部書通讀了一遍。從一開始漫不經心不以為然地翻閱,到聚精會神津津有味地閱讀,直至最后愛不釋手,對于這部書的感覺及對自己家鄉日照的認識,我竟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。
隨之,便感慨自己最初對于家鄉的認知簡直就像那“醉舞經閣半卷書,坐井說天闊”的井底之蛙,淺陋極了。
先大致介紹一下這部《日照景觀名勝》:它是《日照人文與自然遺產叢書》中的分冊。全冊一共十八部,2019年8月第1版,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。整套叢書的主編是市政協原主席李守民,本冊主編是王均波。
這部書將日照的景觀名勝分為了濱海景觀、山岳景觀、河流景觀、水庫景觀、遺址景觀五大部分。
“各章所選,多系資源集中、特色鮮明,具有人文與自然遺產性質與特點,并有一定規模與知名度的可進行文化、科研與旅游活動的景觀,以及在原有基礎上新建、擴建、改建的景觀”,這是本書緒論中對于所選取的景觀名勝的標準。
![評《日照人文與自然遺產叢書》之《日照景觀名]()

下面談談我對《日照景觀名勝》一書的初步印象及看法。
正如序中所講,“這些景觀涉及歷史、地理、園林、建筑、文化、藝術、哲學、美學等方面,既有美化家園的生態意義,也有凈化心靈、提升境界、開闊胸襟、增長知識的社會意義”。
這部書并不是泛泛地寫日照的表象景觀,而是將日照帶有歷史及人文特色的景觀名勝來了一次溯本求源,并且還對風景名勝區中的珍稀動植物及地方特產進行了講解,堪稱日照一部景觀名勝的百科全書。
除去對日照景觀名勝的地理位置、大體概貌等以敘述的形式的介紹,讓我對景觀有了粗略的印象之外,書中對于景觀的介紹還有以下幾點給了我深刻的印象:
首先,書中對于許多年代久遠的景觀,大量引用古代文人騷客對此景點所寫的優美詩句,這對于讀者來說既是一種美學和文學熏陶,又是一種藝術提升。
例如在濱海景觀中的“海上碑景區”中,引用了題寫“撼雪噴云”的明朝舊官吏蘇京寫過的古詩《上寺觀?!罚?br />云樹連天滄海東,
吾家近地是蓬瀛。
塵蒙短發終何濟,
早上灘頭學釣翁。
雖說此詩是作者在仕途不得志隱居時抒發情緒所寫的,但是卻非常明晰地指出了安東衛海上碑景觀處的風景,美如仙境一般(“蓬瀛”泛指仙境),而且詩人通過“早上灘頭學釣翁”描寫出此地老百姓的悠閑生活。
再如山岳景觀中的“屋樓崮”景區一節中,引用的古詩:
屋樓春色曉茫茫,
萬象登臨盡渺茫。
塔式峭孤撐碧落,
松陰偃蓋浸寒塘。
凝眸東嶺雙眉遠,
回首西河一線長。
直走群山連海岱,
久稱勝概峙城陽。
此詩讀來,屋樓崮的高峻、險峭、綿延磅礴,及莒州外八景之一的“屋樓春曉”的壯觀景色以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方式,躍然紙上。
在介紹臥龍山(原名“絲山”)景區的時候,也附有古詩《絲河煙雨》:
一望蒼茫見遠山,
絲河相對儼重關。
煙籠螺髻添新沭,
雨點峨眉失舊彎。
海氣東連青罨畫,
奎峰南接碧孱顏。
輿圖千載夸名勝,
應有靈仙在此間。
“煙籠螺髻”“雨點峨眉”“青罨畫”“碧孱顏”等優美的詩句,登時將一幅水墨山河的畫卷,在讀者眼前綿延開來。
所謂“文章是案頭之山水,山水是地上之文章”,在《景觀名勝》這部書中,借用與景點相關的古典詩詞描繪日照的大好山河美景,常常信手拈來。做到了景中有詩,詩中有景,景詩相映,既給予讀者自然美景的愉悅,又給予人文學藝術的精神美學享受。
其次,對于書中多方搜集的源于景區的許多神話故事及民間傳說,我也是非常感興趣。
這些傳說不僅與景觀同為一體,而且都帶有勸誡人們從善棄惡,凈化心靈,以及天道酬勤的內涵。
比如五蓮山上的龜石傳說,說是一只化作水手的烏龜精,本應負責巡查任務,卻飲酒無度,尋花問柳,后被龍王派來的夜叉擒住,現出原形,成為赤裸裸的烏龜。
比如會稽山景區中的“歪頭垛子”景點的傳說,是有位美麗的少女被惡霸相中,但少女與心上人逃進了深山。惡霸上山捉拿,被仙人用手一指,變成了“歪頭垛子”。
這樣的民間故事及傳說,對警示當代人加強自身素質及修養,起到了很好的作用。
再比如,河流景觀關于繡針河的民間故事中,孫臏“鐵石成繡針,功到自然成”著《孫臏兵法》的故事。
激勵人們對于理想和追求只要不怕累不怕苦,持之以恒去堅持,最后必定有所成就。
諸如此類源于景區的關于人倫道德的神話傳說及民間故事,書中還有很多。借古喻今,無不給人以思想啟迪,蕩滌心靈。
再次,最后一章的遺址景觀中,更是向讀者展現了豐富的歷史知識。有考證有圖片,圖文并茂,引人入勝。尤其對于遺址中的近代抗日戰爭中烈士事跡的文字,讀后讓人肅然起敬。
像巨峰寨故址中北跺山下的薄家口村,是辛亥革命烈士薄子明的故鄉。薄子明在1916年的反袁護國及1917年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中有十分重要的貢獻。
巨峰新華村后的英雄山,是1945年抗日武裝與垂死掙扎的日軍在車溝村、后黃埠村展開激戰后,40多名抗日將士犧牲安葬處。
在這些遺址景觀上展現的英雄事跡,時刻激勵著后人們牢記并發揚先烈的犧牲精神,在新時代中繼往開來勇往直前。
最后,這部書內容的豐富之處,還表現在對景觀中所屬的特色樹木及花鳥蟲魚等,進行了介紹。
像“日照海濱國家森林公園”中的各種樹木,“劉家灣趕海景區”中的各種貝類,“傅疃河濕地”的各種獸類及禽類動物、濕地植物,像山岳景觀中的“馬髻山”上的藥草野菜及昆蟲等等,都進行了列舉并有側重地進行了介紹,讓讀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與景區相關的各種知識。
綜上所舉,書中搜集并記錄的詩詞、傳說、故事及英雄事跡,無一不賦予了景觀血肉及精神,使自然景觀變得愈加立體、豐富、鮮活、令人遐想,讓人恨不得立即飛奔而去,近距離地閱讀觸摸欣賞。
這種感覺就像認識一個人,先從第一印象開始,然后隨著接觸,慢慢有了更加細致全面的了解。這部書便也通過精美的圖片和詳盡的文字,慢慢將風景在讀者眼前拉近,再拉近,慢慢放大……
日照這座城市,在這部書的介紹及指引下,在讀者面前漸漸由模糊變清晰,由片面到全面,由局部到整體,使人印象更加深刻,更加喜愛。
正是這部書所展現出的豐富的景觀、人文、文學、歷史、科普等知識,讓讀完這部書后的我心里油然升騰起一股強烈的自豪感,為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美麗而有內涵的城市而倍感驕傲。
在心里默默許下一個愿望:我一定要帶著這部書,對照書上的所有景觀名勝,再去仔細地游覽一遍,再去重新認識一下身處的這座城市之美。
這正是“讀一部書,愛一座城”。
在閱讀過程中也有一點小遺憾:書中濱海景觀中關于海上碑的由來這一部分中,“撼雪噴云”“萬斛明珠”“星河影動”“難為水”詩句的來源都交待得很清楚,但是書中并沒有寫明這些碑文是何時何人何種情況下刻在碑上。
而在蹬山景區中的蹬山詩刻中就明確交待了碑文的鐫刻來歷。兩相比較,就讓人略感美中不足吧。
這是我在第一遍閱讀過程中的一點小遺憾。
當然,這幾乎不影響我對于此書的喜愛以及對編纂人員的敬重。為了收集整理這些資料,他們付出了許多的汗水和心血。40多萬字的書通讀下來,自然流暢,幾乎沒有錯句病句和錯別字。
作為祖籍是莒縣,生活在日照市區近三十年的我來說,實話說曾經自認為對日照的風景不說了如指掌也能大體知道。但是讀過這部書之后,才發現原來自己也只是觀鳳一羽窺豹一斑,而且就是這“一羽”“一斑”也愣是沒看得仔細。
比如離市區很近,我經常爬的“絲山”,正式名字是臥龍山,絲山只是它的原名。而“絲山”這個名稱的由來是來源于“山崖懸流如絲”。
比如我老家的風景,我知道浮來山、玉皇頂、屋樓崮、碁山等等,卻從來不知道還有洛山、橫山等等,而且橫山是著名的革命老區,在戰爭年代有著魯東南“小延安”之稱。
比如今東港區政府就是原日照縣署,而院內的那兩株海棠樹,竟然有350多年的樹齡。
諸如此類我前所未聞如今第一次知道的景觀歷史,書中有太多太多。這讓我讀過之后頗有些羞赧之感。就像某天突然因某件事,意識到自己對自己的親人或者熟悉的朋友知之甚少,以至于出現太多的尷尬和遺憾。
不過,這是不是也側面反映了有關部門對于我們城市的景觀名勝知識,宣傳得有些少了呢?或者說宣傳的力度宣傳的面度、廣度及深度還不夠呢?
這本《日照景觀名勝》真是來得太及時了。就像叢書主編市政協原主席李守民在2015年10月10日在《日照人文與自然遺產叢書》編纂工作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所說:“我們編纂這套叢書,將是一項功在當今、利在千秋的載入日照歷史史冊的文化工程?!?br />它給美麗的日照進行了一次詳細的注解,對于文化的傳承有非常重大的意義。這正符合習近平主席所講的“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、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、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”。這套《日照人文與自然遺產叢書》恰如其分地體現了這一點。
通讀完《日照景觀名勝》分冊后,對于想更多了解自己家鄉的愿望更加強烈了,定要把整套叢書全部讀完,并分享感悟。
有人說“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”,我卻覺得兩者應該相輔相成,沒有孰輕孰重之分。泛泛地走馬觀花式旅游,收獲僅僅是外在的、表面的,而通過閱讀景觀的人文歷史,獲得的則是景觀名勝的精神內核。
所以不僅希望每一個日照人都能對自己的家鄉多一份了解,而且希望越來越多喜歡日照的人不僅通過旅游,更通過閱讀《日照人文與自然遺產叢書》,來更加深入地了解日照這座美麗的城市。
(作者簡介:虎妞,本名張海峰,供職于日照市政集團。日照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,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,日照市作家協會會員。)
![評《日照人文與自然遺產叢書》之《日照景觀名]()

關注今日晨刊13版
來源:黃海晨刊
原標題:《讀一部書,愛一座城 ——評《日照人文與自然遺產叢書》之《日照景觀名勝》》